中国基层党建网广东频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为“六个坚持”,这是新时代理论建构的重要突破,为我们深刻认识新时代社会现实提供了根本遵循。文艺理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用以指导文学对新时代社会现实的表达。现实主义理应根据新时代理论创新和人民的伟大实践进行中国化时代化的同步更新,从而进一步发挥新时代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广大青年深刻理解当下社会现实提供一条文学路径。

    一是新时代现实主义理应坚持人民至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现实主义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书写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中的人民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与宏大独特的实践创新呈现着人民的伟大实践,新时代十年是党的百年奋斗史的十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十年,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律,这为当下文学创作提供了无比广阔的书写空间。新时代十年间,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新时代十年标志着人民团结在党的领导身边奋斗百年而不懈;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十年标志着人民的生活语境全面进入新阶段;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新时代十年标志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不仅例证了当下人民实践的生动活泼,还蕴含了人民团结在党的领导身边奋斗百年的现实逻辑,是文学创作最恳切的现实素材。

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书写。新时代现实主义一方面要做到来自人民,另一方面要做到为了人民、造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文学创作在推进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要以人民的品质要求为准绳,打磨出人民喜闻乐见的时代精品。二要围绕新时代中心任务,增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三要深挖新时代的精神现象,反映人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共鸣心声。文学创作要紧跟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步伐。

二是新时代现实主义理应坚持自信自立。

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新时代现实主义的发展也应该从这个基本点出发,从中国社会的具体现实出发,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文学理论。

在本土现实上衍变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现实主义创作经受过多次革新;现实主义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文学范畴,它与本土社会生活的变革存在着紧密的联系。1980年代初期,现代主义先锋小说向经典现实主义发起冲击,以形式的野蛮生长取代叙事的完整性,如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格非的《边缘》、北村的《逃亡者说》等。但是先锋小说很快便认识到,情节的缺失会导致写作意义的虚无,先锋作家后来几乎无一不回归到现实主义的方向,如苏童的《黄雀记》、格非的《春尽江南》、北村的《安慰书》等。1980年代末期,新写实主义小说开始表现为一种新的写作倾向,日常生活一跃成为文学现实的焦点,如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池莉的《烦恼人生》等。2000年后,底层文学开始兴起,社会底层作为一个整体成为书写的关注对象,如曹征路的《那儿》、孙惠芬的《民工》、刘庆邦的《神木》等。先锋小说、新写实主义、底层文学都暗合了当时的社会语境,拓宽了当下现实主义的书写路径。

在多元存在中抓住主要矛盾。随着后现代社会的深入发展,个体存在得到凸显,社会生活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新时代现实的复杂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经验的纷繁复杂使得当代文坛难以发生具有高度统摄力的写作潮流,也没有哪一种现存的主义足以概括当下的写作实践。新时代现实主义也理应突破成规的藩篱,立足于本土现实,直奔现实中的普遍性现象,直指多元繁华背后鲜活的生命现象,如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应物兄》《人世间》《北上》等。这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这样的作品才可能是历久弥新的。中国文学经过“西风东渐”,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现实自信、批评自信。

三是新时代现实主义理应坚持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这是事物发展的一个普遍性规律,新时代现实主义的自我革新也不例外,要想不被时代淘汰,必须寻找自身领域守正创新的方式。

以守正的态度吸取教训。文艺理论学家尤·迪尼亚诺夫这样论述文学现实:“并非在文学的中心有一条固有的、连续的溪流在运动、在进化,而在其两旁则只游动着新的现象,不,这些新的现象代表的正是中心本身,中心则成为周边。”[1]现实主义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实际上是在探寻与时俱进的文学现实,以及文学表达现实的合理距离。先锋小说虽然因叙事的空洞与意义的虚无而难以为继,但其为新时代现实主义带来的叙述技巧是一个宝贵的经验;新写实主义虽然放大了日常生活的琐碎与冗长,但其将文学表达现实的聚焦拉回生活的高度,拒绝脱离存在现象的高蹈;底层文学虽然关注的是社会中的一个群体,但其坚持为底层生命发声的写作充盈着文学应有的、关注现实的精神。新时代现实主义要在先锋小说、新写实主义和底层文学的经验上,持续推进对当下现实的表达。

以创新的姿态勇立潮头。新时代现实主义将如何表现当下的精神现象,如何赋予人民生命的慰藉,这是没有教科书、没有现成答案的。中国文学要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创作别人没有创作过的作品,敢于建构别人没有建构过的理论。新作品、新理论尤其要注重表现精神获得的新方式。生硬的追问,虚伪的说教,功利的纠缠,都是不可取的;新时代现实主义应该具备一种润物无声的、贴合时代语境的方式,来表达精神的高擎,反映当下生活的丰富意义,呈现人民实践的创造伟力。

四是新时代现实主义理应坚持问题导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新时代作家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创作,要从深刻凝练和创造性转化社会现实两个维度增强问题意识。

深挖社会现实的深层次问题。以深层次问题勾连社会现实,深层次问题要在事物的本质上找,新时代的深层次社会问题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上找。坚持中国国产党领导,这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力量;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引领世界大变局发展方向的人间正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为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新时代文学如何表现这些根本性内容,是当代作家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作家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那就是对现实的舍本逐末。

推进现实问题的创造性转化。在具备表现上述问题历史自觉的基础上,如何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文学性表达,新时代文学如何既深入当下生活、又高于当下生活,这是当代作家必须要面对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当代文学作品中不乏直接描述社会生活问题者,但是这种“新闻播报式”的写作往往无法达到令人民满意的艺术水准;同时也要警惕另一个极端,脱离社会生活的虚构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现实根据的虚构是无法引起广大人民共鸣的。当代作家要在这两个相悖方向之间寻找一个创造性转化、艺术性表达的平衡点。

五是新时代现实主义理应坚持系统观念。

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在改革开放以来现实主义的自信自立与守正创新外,现实主义还有更为宏阔的系统观念。纵向来看,中国古典文学滋养了新时代现实主义;横向来看,外国文学的创作和理论启示了新时代现实主义。

中国古典现实主义的基调。中国古典文学在长期发展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现实主义风格,这不光是文学创作上的重要遗产,也是国人精神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诗经》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开端,其艺术品格对中国文学发展影响深远。《诗经》真实呈现了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与社会关系,徭役兵役下的骨肉分离、统治阶级的暴虐凶残、劳动人民的真挚爱情等,这些内容是极为深刻的,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这种关注民生的政治意义是古典现实主义的显著特征。其次,《诗经》筛选了时代生活中最真实有力的现象作为书写的内容,而不是对生活进行无差别的描绘,这体现了古典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再次,《诗经》体现了人民在对现实提出不满和批判之上,仍对生活抱有崇高的理想和美好的愿望。此后的楚辞、先秦散文、汉赋汉史、唐诗宋词、元剧、明清小说,都对各自时代有现实主义式的书写,形成的忧国忧民、抒情言志等艺术品格,用今日的眼光来看也毫不过时。新时代现实主义要从中国古典现实主义的基调中汲取养分。

西方现实主义的经验。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起源于十九世纪的欧洲,具备反应生活的客观现状、展现强烈批判性、突出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等特征。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是西方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善于从经济基础深入剖析社会内里,对社会关系和历史进程进行全景式呈现,比如《人间喜剧》。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深受巴尔扎克的影响,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的巴尔扎克”,其《子夜》、“农村三部曲”、“蚀三部曲”等,善于在宏大而严谨细致的叙事结构中突出表现时代的政治经济事件和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西方现实主义的其他作家,如法国的福楼拜、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都对中国作家产生过重要影响。新时代现实主义要充分吸收西方现实主义的经验。

六是新时代现实主义理应坚持胸怀天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要求作家要有世界眼光,书写人类共通的悲欢,表达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让世界文学之林里耸立更多中国伟大作品。新时代伟大实践不光是中国的现实,也是世界的现实,新时代现实主义是面向世界的现实主义。

深耕新时代社会现实的永恒主题。永恒主题的书写并不意味着要将整体人类社会纳入描写对象,许多成功作家的经验往往与此相反,譬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福克纳。福克纳穷其一生都在描写那个“如邮票般大小的地方”,也就是他的故乡。“虽然一个小说家的世界的模式或规模和我们自己的不一样,但当他所创造的世界包括了我们所发现的所有普遍性范围内必要的因素,或虽然所包括的范围是狭窄的,但其所选的内容却是有深度的和主要的,而且当这些因素的规模或层次对我们来说好像是一个成熟了的人具有一定的容纳量的时候,我们就会衷心地称这个小说家为伟大的小说家。”[2]新时代伟大实践浓缩了普遍性范围内的所有因素,新时代正在呼唤着能提炼出其普遍性范围内必要因素的伟大作品。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耕新时代社会现实永恒主题的作品必然包含着普遍性范围内的必要因素,同时还应包含中国思想文化的智慧,为世界人民应对共同问题提供中国道理、中国方案。新时代应该具备这份文化自信与历史自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承载中华文明特质、包含中华文化智慧的中国形象走进世界人民的精神世界。

鲁迅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什么样的作品才能肩负起如此重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下,新时代现实主义可以为当代作家提供借鉴,为正确认识以及表达当下现实提供可行路径,为发挥新时代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夯实牢固基础。(姚瑞洋)



[1] [俄]尤·迪尼亚诺夫:《文学事实》,张冰译,《国外文学》,1996年第4期。

[2]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49-250页。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友情链接